什麼是 NFT 藝術品?了解 NFT 藝術品與其特點
2021年的全球話題「NFT」,不僅登上權威字典 Collins Dictionary 年度詞彙,根據全球藝術市場領導品牌公司 Artprice 2021年「當代藝術市場報告」指出:早在 2021 年 3 月,透過線上藝術交易所拍賣的 NFT 藝術品已佔 1/3 線上藝術品總銷售額,相當於當年佔比全球藝術市場銷售額 2% ,銷售數字十分驚人。
人們好奇的是,為什麼一項區塊鏈技術的應用,話題總是離不開藝術界?NFT 藝術品與實體藝術品的差異是什麼?它對藝術產業造成什麼樣的改變?面臨熊市寒冬,NFT 藝術品在未來市場還有其他發展潛力嗎?
#1 NFT 是什麼?
根據全球財經權威雜誌富比世的解釋:「NFT 是一種區塊鏈上的數位資產,可以代表現實世界的藝術品、音樂、影片或虛擬遊戲中的物品」,由於 NFT 具有加密、無法複製、不可分割等特性,藉由區塊鏈技術,做成 NFT 的藝術品就像有了自己的 「身分證」。
#2 NFT 藝術品的特色?
NFT 是首次在歷史上利用區塊鏈技術,成功為藝術品創造可辨認所有權、辨別真品贗品的應用。具備可分辨的技術,這是數位藝術品歷史頭一遭擁有了「專屬限量」、「持有記名」的特色;換句話說,藝術品透過交易編碼,開始有了「所有權憑證」的意義,數位資產的稀缺性就此誕生。
- NFT 藝術品的所有權
對買家、投資者來說,交易編碼的存在等於公開證明「此藝術品的所有權專屬於你」,並建立有如現實世界中藝術品可收藏的價值。購買 NFT 藝術品後,也可以透過加入開發者社群、藝術同好集散地(目前以 Discord 社群平台居多,種類十分多元,如:阿妹演唱會 ASMeiR NFT 發行平台方的公開社群 akaSwap 、項目方的私密社群如:BAYC)等獲得社交價值,或繼續交易轉賣,再次獲得金錢上的價值,這些都是 NFT 藝術品在數位資產世界的一大突破。而對於創作者來說,NFT 「著作權」的特性確立了創作者身分(創作者保留了著作權,而創作者提供給買家數位資產的所有權,更貼切的說法可以是「數位資產的冠名權」);NFT 的「不可複製性」,也讓原創 NFT 與複製品有清楚的差異性,解決了真偽品的問題。 - NFT 藝術品的交易獲益、快速流通性
比起傳統金融交易,使用數位錢包交易的 NFT 藝術品的好處在於:快速流通性與增加交易獲益。透過數位錢包進行交易,創作者與購買者皆能大幅提升收集/支付款項的效率,為藝術品創造更好的流通性。
此外,就如同現實世界獲得「版稅」收入的概念,創作者大約會從 NFT 藝術品轉賣的每筆交易中,獲得銷售額的 10% 左右(每個交易平台的獲益各有不同,如:Opensea 平台的版稅由 NFT 原創者自定,最高不得超過 10%;Rarible 平台的版稅則可以自由設定在 0 ~ 30% 之間,最高甚至可以設定至 50%) 這不僅為創作者增加額外的收入,也是用來刺激 NFT 交易平台項目流通的一種機制。NFT 的特色無疑提供了創作者更多好處,也更拉近買家與原創作者之間的距離。
在 NFT 藝術市場的線上平台,購買的 NFT 可以直接在數位錢包中儲存收藏或進行交易買賣,這些特性大幅增強了藝術品的流通。看看 Artprice「當代藝術市場報告」的驚人數據:2021 年藝術市場的 NFT 藝術品「未售出率」竟然達到平均值最低,僅為 6%;相較其他類型作品,如:實體畫作、雕刻、攝影作品、印刷品等,平均未售出率為 30%。由此可見,NFT 藝術品便於儲存與交易的特性,也是能在藝術市場中受到歡迎的原因之一。 - NFT 藝術品創造天價
開啟 NFT 藝術熱潮的經典案例,也就是藝術家 Beeple(創作者本名為 Mike Winkelmann)在佳士得首次線上拍賣一戰成名的作品「Everydays:The First 5000 Days」,這是 Mike 從 2007 年開始,每天不間斷的創作,5000 幅作品按照順序排列後集結而成的巨幅作品。Everydays 從 100 美元起標,歷經約 2 周,於 2021 年 3 月以將近 7,000 萬美元(約台幣 20 億元)成交,其價值媲美世界級的實體藝術品。
編按:此成交價格甚至高於著名的大師畫作,如:畢卡索的《戴貝雷帽、穿格子裙的女子(瑪莉.德雷莎.沃特)》,2018 年以約 6,940 萬美元成交;法國寫實暨印象派之父愛德華 · 馬奈的《春天》,於 2014 年以 6500 萬美元成交。)
在這之後,更多 NFT 的 「天價藝術品」也不斷出現,譬如以太坊中最早的 NFT 系列 CryptoPunks、meme NFT 系列如 Nyan Cat NFT(彩虹貓)、Doge NFT(狗狗幣原型)。這些經典成交案例不僅成功吸引全球目光,也讓更多藝術家想了解並投入 NFT 藝術世界。
#3 三個特別的 NFT 藝術交易平台
- 顛覆視覺的編程藝術:Async Art
2020 年 2 月, 跳脫現實世界的框架,一種新型態的「可編程藝術」運動在藝術交易平台 Async Art 推出。 Async Art 是一間成長飛速、總部位於矽谷的藝術平台:在營運第一年總銷售額就超過了 100 萬美元,2020 年 10 月 便成功在佳士得線上拍賣展上出席,並於同年推出智能電視 App,在家就能欣賞編程藝術獨特的美。
所謂的「編程藝術」是什麼呢?將編程藝術想像成 Illustrator、Photoshop 的圖層(Layers),這些圖層在編程藝術上都是可分開販售的獨立 NFT。也就是說,整個作品(Master)可以販售給一個擁有者,但 Layers 的擁有者可能會有很多個。透過編程藝術,一件藝術品能同時共享給許多創作者,創造全新的創作模式。運用編程藝術創造的著名作品有:《最初的晚餐》First Supper,《獨裁政府》Dictatorship。 - 只有嚴格審核的超稀有藝術品:SuperRare
SuperRare 曾自稱是「Instagram meets Christie’s」(平台展示作品:以佳士得拍賣的奢華結合 IG 社群的趣味性),平台的創立宗旨,在於抵制低品質的 NFT 及加密藝術作品進入 SuperRare,他們有信心讓買家及投資者們選購一系列非常稀有、獨特且高品質的數位資產 ── 而他們的確做到了。在 SuperRare 平台販售的著名作品如:Time 雜誌封面系列《 Is ____ Dead?》,此系列致敬的是 1966 年原版封面「Is God Dead?」,原版在當時社會造成巨大轟動,十分具挑釁意味。
2018 年,SuperRare 曾與佳士得、數位藝術團體 DADA.art 於倫敦泰德博物館 Tate Modern 共同舉辦實體藝術展演活動:現場展示過的藝術品會進行上鏈,以 NFT 型式上架至 SuperRare 進行拍賣投標。由於 SuperRare 以邀請制、每月一定數量的方式來新增買家與賣家,周建安即為極少數成功加入 SuperRare 販售創作的台灣插畫家。 - 與最大平台 Opensea 互通、可以公開投票的幣:Rarible
Rarible 是全球第二大交易量的 NFT 交易平台,出售以太坊格式的 NFT。與現今用戶最多、項目種類最廣的 Opensea 互通,創作者只要在 Rarible 上架作品,在 OpenSea 平台同樣可以找到(但只在 OpenSea 上架的作品,就不會在 Rarible 上同步展示)為創作者帶來更多的曝光機會。
Rarible 平台最出名的作品為 2017 年推出的 CryptoKitties(謎戀貓)系列,被認為是區塊鏈早期發展中應用在 NFT、以太坊遊戲領域的成功案例之一。買家可以買進、轉賣或繁殖新的 CryptoKitty;換句話說,CryptoKitty 就是現在區塊鏈上的代幣,運用於執行智能合約的交易。CryptoKitties 不僅向大眾介紹史上第一款區塊鏈遊戲,更成功展示了區塊鏈的技術潛力。
此外,Rarible 是第一個可以進行「團體決策」的平台,持有 Rarible 原生代幣 RARI 的用戶,都能以投票方式參與 Rarible 未來開發的方向,可見 Rarible 希望成為去中心化自治組織(DAO)的目標理念。
#4 從 NFT 熱潮反思:可能會碰到的風險與環境成本
然而,NFT 藝術品與加密藝術的興起,都是依據加密貨幣所擁有的價值來評斷。一旦市場出現對加密貨幣缺乏信賴的徵兆,造成幣價浮動甚或下跌,NFT 市場也會受到連帶影響。例如:依賴以太坊技術製作出來販售的 NFT,如果未來大家不再使用以太坊,造成以太坊失去價值-那麼 NFT 藝術市場、藝術產業的價值就會跟著應聲下跌,這也意味著 NFT 藝術品不可能單獨運作,而是存在與其他系統唇亡齒寒的風險。
- NFT 藝術品炒作帶來的風險
2021 年是 NFT 市場快速發展的一年,充滿商機、令人耳目一新的 NFT 作品,也成為許多人炒作 NFT 的絕佳切入點。高價收購實體藝術品,並將其上鏈成 NFT 藝術品的富翁大有人在!譬如:波幣(TRX )的創辦人孫宇晨,去年曾成功以 2200 萬美元,約台幣 5 億元標下畢卡索的《戴項鍊的躺臥裸女》與波普藝術大師安迪 · 沃霍爾的《三幅自畫像》,並將這些作品上鏈成 NFT 藝術品。(然而,這位在幣圈及線上藝術品拍賣市場動作頻頻的富翁,在 2022 年 3 月遭美國媒體 The Verge 爆料挪用交易所資金、利用加密貨幣不當獲利,雖然他本人聲稱此為虛構。)
這樣高價炒作 NFT 藝術品的案例受到褒貶不一的議論:有些人認為這只是從現實世界投資炒作的方式,照樣搬過去虛擬世界;也有人說,這些收藏者、投資者是支持加密藝術、幣圈藝術的領導者。 - NFT 不可忽視的環境成本:碳排放
環繞在 NFT 及加密藝術品的另一個重要話題還有-「環境成本」。
龐大的碳排量早已是公開的秘密:「事實證明,我的 6 件 NFT 作品在 10 秒內消耗的電量,比工作室整整 2 年耗費的能源還多!」法國藝術家 Joanie Lemercier 在研究加密藝術碳排數據(Cryptoart.WTF)後,發現自己的 NFT 作品銷售時所消耗的能源,竟是驚人的 8.7 兆瓦!但是這樣龐大的環境成本,在銷售平台上卻從未透明、公開說明過,因此 Joanie Lemercier 最後聲明,在平台解決碳排問題前,不會再發佈、上架自己任何 NFT 作品。
由於每個區塊鏈平台採用的「共識機制」都不同(共識機制:鏈上參與者皆要遵守的「遊戲規則」, 目的在確保區塊鏈資料不會被重寫,這個過程需要透過高效能的電腦設備、以及大量電力能源),因此在不同鏈上的 NFT 作品所使用的共識機制也不一樣。關於區塊鏈市場的環保議題,以下介紹一個積極打造「具備減碳意識的共識機制」的市場領導者:Signum。
Signum 的前身為 Burstcoin,自 2014 年即開始使用權益證明(PoS)替代過度耗能的工作量證明(PoW),近期進一步將機制再度替代成永續性更高的承諾證明(PoC+)。
Signum 在 2022 年 5 月也正式推出自己的 NFT 交易平台 Signumart.io,為創作者、投資者們提供一個更環保的選擇。關於能源使用議題,未來各個加密藝術平台將如何繼續發展,將成為創作者選擇上架作品與否的考量重點之一。
#5 實體藝術品 vs. NFT 創作的背後意義
相信讀者們都有聽說過 NFT 世界裡的一些瘋狂事蹟:有人高價買進一些知名畫作,以燃燒的方式銷毀實體原作,並將數位版本上鏈NFT 化。這些人的用意並非褻瀆藝術品;相反的,他們相信透過「燒掉實體,作品才會變成真正的 NFT,並永久存在於區塊鏈中」。
這件作品曾經真實存在,如今已化作區塊鏈中的一段程式碼。但透過銷毀並 NFT 化,NFT 藝術品就能代表與原作等值的數位資產了嗎?
- Burnt Banksy
2022 年 2 月,Burnt Banksy 團體欲致敬那場震驚藝術界的 Banksy(台譯作:班克斯)本人在蘇富比藝術拍賣會上自毀作品的事跡(著名的英國街頭塗鴉藝術家 Banksy 曾在拍賣落槌那一刻,透過機關將作品一瞬間成為碎片),進行一場直播:火燒價值 9.5 萬美元的 Banksy 版畫《傻子(Morons)》!
Burnt Banksy 團體宣稱之所以選擇燒毀《傻子》,是因為 Banksy 仍活著,若選擇燃燒畢卡索或是梵谷的作品,Burnt Banksy 認為那會變成一種褻瀆世界級遺產的罪惡。不論當初 Banksy 的意圖是否為表達對藝術拍賣的不滿,而終究,Banksy 身為畫作的原創者,如今被動參與了 NFT 藝術品市場。
如今,我們可以在 OpenSea 平台上看到這個作品,最終該 NFT 藝術品的售價幾乎是原作的四倍之多!Burnt Banksy 事件背後的意義告訴我們:在 NFT 藝術市場中,確實存在著「相信這個 NFT 藝術品能夠繼承原作」的買家,並願意予以資金支持。如同當初 Burnt Banksy 團體希望達成的目標,透過「燒毀」的極端作為,「讓更多人開始關注了解 NFT 藝術品與加密藝術市場」,是 Burnt Banksy 團體不變的初衷。 - The Currency
另一個知名的「燒毀」案例發生在 2022 年 7 月,《星期日泰晤士報》公布富豪榜 2020 年英國排行第一富有藝術家 Damien Hirst(淨資產超過 3.8 億美元),透過推文公開宣布並發起投票:Damien Hirst 要將他於 2016 年創作的 1 萬幅實體油畫燒毀,只留下與油畫們對應的「The Currency」 NFT 系列,並請所有已購者決定「留下 NFT 或實體畫作」。最終投票結果出爐:留下 5,149 個實體畫作,4,851 個畫作要被燒毀並上鏈成 NFT。
雖然不確定 NFT 藝術品未來價值會增加或減少,Damien Hirst 仍為此決定感到興奮不已。Damien 不僅熱愛 NFT 藝術同好社群的交流方式,透過 The Art Newspaper 採訪, Damien 希望「The Currency」NFT 系列能深入探討「藝術與貨幣的存在與界限」-也就是藝術作品可否轉變為貨幣、而貨幣可否轉變為藝術的過程。透過觸及「藝術作為資產儲存與貨幣使用」的概念,「The Currency」希望能夠代表等同現實貨幣的價值,並開啟 NFT 藝術品普及化的康莊大道。
#6 NFT 藝術品的未來發展
關於加密藝術的未來發展,我們還可以討論另一個較複雜的概念:關於 「NFT 藝術品能否以複數方式呈現」,如同書籍、音樂等可以被複製、每個人皆獨立擁有相同內容的數位版本作品。
- NFT 電子書:平台介紹,為何尚未普及
以電子書為例,一般認知的購買流程如下:使用平台帳號綁定、購買書籍並將書籍下載至閱讀器。事實上,讀者並非擁有一本書,而是只有買到「電子書的閱讀權限」。不同於 NFT,因目前的電子書並沒有藉由區塊鏈技術,獲得一段獨一無二的程式碼,也就是還沒有「身份證」的概念;因此,目前電子書相關轉讓、散播等行為是無法透過《著作權法》進行追究的。
2021 年 5 月,結合電子書與 NFT 技術應用,世上第一個交易 NFT 電子書的平台 BooksGoSocial(以下稱 BSG)誕生於愛爾蘭。BSG 致力於降低非 NFT 買家的門檻,平台中不使用加密貨幣也能付款;涵蓋廣泛的 NFT 種類,如:有聲書、影片、訪談,以及特殊的書籍相關週邊藝術品(如:系列小說的動畫版書封)。
然而, NFT 電子書的進展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順利。截至目前,NFT 電子書仍難以普及的原因如下:
1. 主流出版商對 NFT 電子書的領域並不太感興趣。
2. 創造一個價格昂貴的 NFT,很難比一般市售的電子書更划算。
由於 NFT 的技術原理與「去中心化」的概念息息相關,本質上與中心化出版商有利益衝突存在;而 NFT 電子書實際的技術應用層面尚未完全發展成熟,只靠 NFT 技術解決「電子書所有權」這個難題,恐怕還要再等等。不過,隨著 NFT 市場持續蓬勃發展、NFT 藝術品越來越普及,相信不久的將來中心化的出版商最終會與創作者達成共識,共同創造更友善多元的出版生態。
#7 總結:搭建友善橋樑,正確使用關鍵技術
截至目前,我們了解到部分藝術家為了保護環境而暫時不繼續創作 NFT 、中心化交易所可能帶來的炒作風險等支出成本。但與此同時,許多區塊鏈開發人員仍然在為幣圈外的創作者與購買者,努力搭建友善的橋樑,如:Rarible 秉持公開決議制、目標成為真正的去中心化組織(DAO),聯合爭取公平公正的社會願景;Signum 使用承諾證明,走在區塊鏈環保議題最前端,為減碳行動盡一份心力。
時代浪頭上,如何掌握並運用加密藝術及NFT 藝術品「改變整個藝術產業型態」的關鍵技術,是每一位藝術圈的參與者的必修課題。未來區塊鏈的升級更新如以太坊 2.0、相對應的加密藝術與 NFT 藝術品市場又會朝著怎樣的方向發展,相信大家都很拭目以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