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據分析入門:了解分析的本質與基本思維能力
賴彤兒(Tony)
By: 賴彤兒(Tony)

數據分析入門:了解分析的本質與基本思維能力

數據分析是行銷重要的工具,能避免我們落入主觀的框架,察覺客觀環境成果。現今市場也正提倡著:數據驅動(Data Driven)的經營方式,可見數據分析的流行程度。

但作為過來人,我得提醒大家,數據本身其實沒有用處,經由數據做出的決策才有價值!如果一昧的導入新穎的數據分析方法與工具,卻不懂其目的與原理,就只是浪費時間。這篇文章將著重分享與行銷相關的數據分析思維、基礎分析方法與策略、常用工具介紹、以及如何避免走進數據分析的盲區!

#1 行銷數據分析常見問題

#2 分析做的不對,還不如不做!

市場分析、目標受眾分析、對手競爭分析、流量結構分析⋯⋯,這個年頭好像不做點分析就落伍了,但大家有沒有想過:那些導入數據分析的公司都成功了嗎?
答案當然是不可能,實際上數據本身是沒有用處的,只有利用數據做出的決策與行動才有價值。如果公司只是每周每月開例會,讀一下報表當作過場,例如:「這個月流量稍微成長 / 下跌」、「這週要觀察活動的流量」、「最近的轉換率還不錯」⋯⋯,這些話如果讓你似曾相似,恭喜你,你們完全做錯了⋯⋯

好的數據分析必須要做到兩件事之一:「改變既有認知」或「確認既有認知的正確性」。否則就只是場面話而已,對公司沒有任何幫助。

講明白一點,看報表根本就不是分析,只是拿數據自我安慰罷了,對公司沒有實質的進展與幫助,真正的分析需要帶來行動與改進方案,而不是浪費時間定期察看報表,如果不懂其中的道理,往往會營造出不正確的錯覺與認知,典型的「以為做了很多事,但仔細一看什麼都沒做好」,並且反而會傷害企業的信心與敏銳性。

數據分析

合理的數據分析必須是以下這樣的情境:「這個月流量有下滑,進一步檢查發現是社群流量下跌,其他管道表現正常,建議這個月增加社群貼文數量,或者舉辦活動來炒熱氣氛。」

從「看數據」走向「分析數據」的關鍵是你是否清楚知道「數據」的含意:數據是服務我們接近目標的工具,而不是目標本身,簡單點說,不要拿著數據找結論,請想好假設才用數據驗證是否合適!上面的例子也是一樣的思維,當目標是保持網站流量的穩定時,拆解不同流量管道就能揭露流量問題,而不是只會拿著數據說「流量下滑了」,卻沒有任何行動與改變。

從看數據走向分析數據,關鍵在「明訂目標」

先有預設的想法,才能用數據進行檢測與驗證,這也正是分析數據的核心,請大家務必了解,任何數據分析必須做到以下兩者之一,才算發揮效果:

  1. 改變既有的預設認知:所有的分析都應該從假設開始,例如:客戶應該更喜歡用 FB 而不是 IG?流量上漲會不會是因為整個環境問題?有了假設才能用數據佐證,從數據確認想法的真實性,如果不符合一開始的假設,那就發揮了數據分析最重要的功能,修改預設立場。
  2. 確認預設認知的正確性:當然不是每一次分析都會駁斥假設,很多分析結果會進一步證實我們的猜想,這樣的結果代表主觀認知與客觀事實相符合,有助於後續推動與強化做法。
    若是一個分析無法得出上述兩種之一的效果,這個分析就沒有給出應有價值,再次強調,數據本身不是重點,由數據產生的結論才是!

#3 從 「經驗法則」走向「數據分析」

不是看到數據就叫分析,分析領域的各種方法、策略、指標、維度、工具⋯⋯,都有很深的學問可以探究,但從基本開始,至少要先了解數據分析解決了哪些問題,以及常用的兩種分析原理。

「經驗法則」是從過去經歷歸納而成的方法;「質性研究」是蒐集行為的歷程與動機;「量性分析」是用統計方式了解客觀事實,三種方法的優勢不同,應該要互相搭配使用。

在缺少數據分析的情境中,「經驗法則」是決策的唯一依據,「我認為」變成會議中的主角,最終往往只能由最有經驗的人定奪,這樣的方法並非有誤,但著實缺少敏捷性,當過往經驗不在有效時,反而會因此限制創新發展。

數據分析就是讓決策脫離經驗法則的工具,利用數據取代經驗,能夠有效地發現環境變動,調整過往認知,同時也幫助企業中缺乏經驗的人員,有依據的做事,不在完全依賴元老。而從數據的根本性質,要進一步區分成「量化分析」、「質性研究」兩種:

#3-1 質性研究

質性研究探討的是行為歷程與動機,例如:問卷調查、訪談紀錄、專家經驗⋯⋯,質性研究需要分析者的主觀判讀,因此解釋可能會出現差異,換句話說,分析人員需要擁有足夠的領域知識,否則可能會得出錯誤結論

除此之外,質性研究的數據取得不易,需要耗費大量時間與人力,也非常容易出現樣本偏差的問題。

但質性研究卻能夠直接觀察使用者意圖,並且深入探討事件發生的過程與行為方式,這類觀點是其他分析方式難以取得的,例如:使用者輪廓研究(Persona)、使用者歷程分析、產品接受度調查⋯⋯,運用這方面的研究,能夠讓我們直接接觸使用者,而不是冷冰冰的數字,往往能察覺數據分析時出現的盲點。

#3-2 量化分析

量性分析則是以統計來表明結果,例如:有多少人來網站、有多少人訂閱、本月流量變動比例⋯⋯,藉由記錄數據與觀察變動來做判讀,好處是能夠快速的尋找商業問題,並將使用者的行為數據化,用以觀察常態行為

同時量性數據容易蒐集,分析時也個人判讀問題也較少(當然,還是有很多盲點需要克服)。

但量化分析的缺點也很明顯,首先數據無法分析的死角很多,因為數據大多是為了單一問題而蒐集,很難做到靈活應用,並且量化無法解釋行為動機,這對於商業策略的侷限很大,除此之外,量化數據需要有一定的數量才有品質,如果是很小型的網站,很可能達不到分析的基礎門檻。

其實,數據分析始終在回答五個問題:What(發生什麼事?)、When(何時發生?)、Where(發生在哪?)、How(如何發生?)、Why(為什麼發生?)

受限於數據方式的不同,量性分析擅長解決其中的:What、When、Where;質性研究則更容易回答:How、Why。因此這兩種分析方式並沒有孰優孰劣,一切需要依據商業情境來做搭配與選擇。

量化分析

#4 如何開始分析數據?

數據分析很吃重經驗,不同的企業與商業模式,需要的分析指標、KPI、分析工具都不相同,但基本分析邏輯是雷同的,打好分析基礎,才能制定出適合自身企業的分析策略與目標。

掌握商業目標 > 選擇KPI > 追蹤轉換指標,這樣的流程雖不見得適用所有企業,確保有一定的通用性,對於剛接觸分析領域的人來說,是進入障礙比較低的方法。

#4-1 掌握商業目標

數據分析只是達成目的採用的工具,如果連目標都不清楚,做再多分析也是徒勞,所謂的商業目標是指:「網站存在的原因?」、「企業希望用網站達成什麼?」並且這些目標必須滿足DUMB 原則: Doable(做得到)、Understandable(容易理解)、Manageable(可控制)、Beneficial(對公司有益的)。

如果用一般小型電商為例,其商業目標應該要設定為:「提升淨利」;如果以媒體型的網站為例,其商業目標可以設定成:「增加廣告收入」;如果是訂閱型網站,其商業目標則可以是:「增加訂閱收入」,依據商業模式的差異,企業最重要的便是掌握自己做網站的原因,只有深刻理解商業目標,數據分析乃至後續決策才有所依據。

大家必須要注意,商業目標一定是你最終想要達成的目的,如果選成中間過度產物,很可能會出現極大的商業問題,最常見的狀況就是選擇「提高營業額」做商業目標,乍看之下沒錯,卻十分容易導致企業忽略成本問題,很可能出現亂下廣告、打沒意義的價格戰⋯⋯,對公司經營不利的狀況。所以與其定在「營業額」還不如用更完整的指標「利潤」才是好的商業目標。

#4-2 選擇 KPI(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)

「KPI」是幫助你了解商業目標是否實現的關鍵指標,它必須要是具體且能夠衡量的,並且需要具有時效性,同時滿足 DUMP 原則。一個商業目標可以輔以多個 KPI 來追蹤表現,並且根據目標的差異,KPI 也會完全不同。

  • 一般電商以「提升淨利」為目標時:「訂單成交成本」、「平均訂單利潤」就是非常好的KPI指標。
  • 媒體網站以「增加廣告收入」為目標時:「優質使用者數量」、「平均廣告點擊率」就會是很好的KPI指標。
  • 訂閱型網站以「增加訂閱收入」為目標時:「付費會員總數」就是最直接的KPI。

#4-3 追蹤轉換指標(Conversion)

「轉換」是指使用者完成你希望的行為,這個行為可以很細微,例如:完成訂單、加入購物車、訂閱電子報、甚至是瀏覽超過 30 分鐘⋯⋯,都是可以這設定成轉換的項目,關鍵在於,分析各種與商業目標相關的轉換指標,來幫助我們調整網站策略方向。這個環節會很大的顯示數據分析的經驗差距,具有經驗的分析人員,往往只需要追蹤幾個關聯性高的簡單指標,就能夠察覺商業上的缺點用以改進,而缺乏經驗的人往往設定一堆新穎的指標,卻搞不清楚對商業的幫助為何。

轉換追蹤的指標,應該是基於 KPI 而建立的,並且能夠隨時檢視,以做到敏捷性的策略調整。例如:「優質使用者數量」的轉換指標可以追蹤「電子報訂閱」、「討論區留言」這樣的行為,更細緻還能夠再追蹤「文章分享」、「停留 XX 時間以上」⋯⋯,利用轉換來切割 KPI的細節,是商業分析的重要環節。

至此,我們建立了數據分析的基礎,掌握這樣的原則,至少能做到明訂目標,而不是被數據牽著鼻子走!對後續更深入的分析,能夠起到相當好的作用。

決定商業目標 > 選擇KPI > 追蹤轉換指標
開始數據分析

#5 改善分析的思維與盲區

這個段落是我多年來的經驗總結,每一點都是切身遇過的問題,了解這裡的內容,不僅能增強對數據分析的意識,也避免再次犯下這些過錯。

#5-1 專注在重要的數據上,別什麼都想做

剛踏入數據分析的領域人,往往會被龐大的資訊量淹沒,一下子看到某篇文章討論 XX 指標就躍躍欲試,一下子又看到某網站推薦的新型工具⋯⋯,這些資訊本身並沒有問題,真正的問題出在新手根本掌握不了這麼多資訊,請記住我的話:「甚麼都想做,代表甚麼都做不好!」。上一個段落特地說明如何著手數據分析,為的就是讓新手了解,對企業有幫助的是有用的數據,而不是很多數據!在沒有足夠心力與時間之前,請專注在對企業有明顯幫助的核心數據就好(通常就是你的 KPI 與轉換指標)。

#5-2 學習改善數據品質

數據品質是分析是否準確的依據,最基本的維護起碼要做到排除自家企業的 IP、去除不具有參考價值的地區、年齡層用戶⋯⋯,除此之外,對每個活動與推廣網址設定正確的 UTM tag 也是改善數據很好的方法(這個設定能夠解決未知來源/媒介的問題,最常用在現下活動、Email 電子報、LINE 分享等等無法自動判定的管道上)。

另外,如果心有餘力的話,增加不同的工具形成對比也是保證數據品質很好的方式,這個作法能夠有效避免單一工具出現的採樣誤差、蒐集 bug 等問題。最後,請大家一定要知道,有些數據是不可能準確的,例如:排名(因為它會根據使用者的位置改變)、瀏覽時間(你沒辦法保證使用者開啟網頁後是掛網還是瀏覽)⋯⋯,對於這類數據追求精準值並沒有意義,要考量的是變動值,也就是「趨勢」的走向,知道是往好的方向還是壞的方向,就已經能解決很多問題了。

#5-3 數據分析當然要有數據,剛起步時根本不用想太多

這是很多新手遇到的問題,在我的經驗中,當月流量不破萬的時候,卻在糾結跳出率、瀏覽時間、排名狀況⋯⋯,未免有點未雨綢繆過了頭。其實多數小型店商與企業根本沒有深入分析的必要,原因很簡單,因為你根本不用數據告訴你現在該做什麼,剛起步時有太多事情能做了,數據分析是在你已經面臨不知道該怎麼優化時,才能幫助你決策的依據。

換句話說,請問你的網站內容文字量破十萬了嗎?請問你商品的文案修飾完整了嗎?請問你試著經營過其他管道,例如:FB、IG、Youtube 了嗎?如果都沒有,那你要分析什麼?對於很多剛起步的企業,什麼都不要管,認真寫文案的效果才是最直接的,請大家不要陷入「為了分析而分析」這樣的窘境。

但我要強調一點,不做多餘的數據分析並非不追蹤網站數據,草創時期重要的是各項內容的建置,數據的變化可以反應我們是否走在正確的優化方向,但並不用深究其中的細節,這個時間還有太多更重要的事情了。

網站內容優化

#5-4 別被誇張的名詞吸引,「大數據」離你很遙遠

行銷領域最喜歡的就是用誇張的名詞來吸眼球,「大數據」、「AI 分析」就是做數據時最容易看到的宣傳詞,我可以斬金截鐵的說:「百分之九十九的企業都不需要!」。所謂的大數據是連如何存取都需要考量的數據量,請問你的企業做到了嗎?在台灣除非你經營著與 PChome、MOMO 同等級的大型電商,否則做大數據分析根本就是在說笑,不要以為灌上厲害的名詞,公司就會變厲害了⋯⋯

#5-5 練習保持客觀,過度解讀是人之本性

過度解讀其實是人之本性,所以才需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保持客觀,太多人都是先入為主的做分析,甚至為此會選擇忽略對自己結論不利的數據,此時分析並不是在幫助我們釐清真相,而是強化我們的固執而已。另一方面也有些人太過疑神疑鬼,一看到數據的變動就像驚弓之鳥一樣,完全忽略了「背景值」的問題(背景值是指不受你影響的數據原始樣貌,例如:當社會剛好流行到你的領域時,你的網站流量會大漲,但並不代表你做的好,反之亦然)。

#5-6 了解存活者偏誤的問題

存活者偏誤這個名詞來源於二戰時期,當時美國空軍為了減少飛行員的傷亡,針對如何強化飛機做出了討論,最開始的研究者統計了轟炸機的數據後發現「機翼是彈孔分布最多的地方」,就想要加強機翼的防護。這時亞伯拉罕·沃德教授給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「強化發動機的防護」。原因很簡單,因為這次的統計只有那些活著回來的飛機成為樣本,反而證明了機翼重彈還能存活的可能性很高,換句話說,發動機中彈的飛機根本連被統計的條件都沒有。

這個現象廣泛存在分析領域,有太多人忽略了存活者偏誤的問題,只會針對存活者進行大幅度的宣傳與報導,例如:成功學、投資學都是犯下這類問題的佼佼者。用個最簡單的例子,很多媒體都針對成功人士總結了秘訣:敢於行動、努力⋯⋯,但他們卻忽略了最基本的問題,根據主計處的統計,台灣的新創公司只有 2.5% 能夠存活超過 3 年。而這些 97.5% 失敗的創業者,也都有上述的特質!

換句話說,媒體只用了存活下來的人,完全忽略了真實的狀況,而成功學也為了自身的生存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,導致的結果就是,年輕的創業者前仆後繼,最後只有極少數人存活下來,卻仍以為自己與眾不同,實際上他們大多只是運氣不錯而已。小心你看到的任何成功案例,這是我給大家的忠告。

偏誤

#6 補充:常見行銷工具的選擇與建議

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,分析領域可選擇的工具無數,很多人往往在這個階段就頭昏腦脹,不知從何著手。但其實大家不用慌張,我們需要牢記的是「工具只是帶來觀點的過度物,只要能夠得到有效的觀點,用哪個工具其實差異性不大」,以下我將會介紹幾個我正在使用且十分常見的分析工具,不一定要用這些組合,就像我一直強調的:只要對企業有幫助就好,不用太刻意追求使用哪種分析工具。

#6-1 Google analytics(又稱GA)

這是最常見的分析工具,由 google 免費提供,是入門最適合使用的工具,GA 利用網站部屬 JavaScript 代碼,當使用者讀取到這串代碼時就將資料送交給 GA 伺服器紀錄處理。一般來說,GA 多用於分析與流量相關的資料,這也是其擅長的部份,除此之外也包含基本的事件追蹤、行為追蹤……等等進階功能。

2023 年補充:目前 GA 已經準備要被淘汰,新版的 GA4 將會成為未來的主要分析工具,相關的教學與知識內容我正在整理當中。

#6-2 Search Console(又稱 SC)

這也是 google 提供的免費工具,大多是用在網站與 google 之間的溝通橋樑,它能夠顯示 google 如何看待你的網站,例如:速度問題、行動裝置可用性、提交 Sitemap⋯⋯,除此之外,這個工具有排名數據,雖然它的排名計算方式由於納入過多因素,不能過直接代表網站排名,但做為免費工具,用來觀察整體排名的變化,仍然是非常有用的分析工具。很多時候,利用其關鍵字排名的報表,也能發現網站內容盲點,幫助我們建立更完善的內容。

以上兩個工具我建議所有人都要使用,尤其它們是免費工具,只需要簡單申請就能使用,對很多公司來說,用好 GA 與 SC 就可以應付多數分析問題,與其盲目亂用工具,不如先把基本常見的分析工具利用好,才考慮更進一步。如果想要得到更多資訊,可以進一步使用以下介紹的工具。

#6-3 排名追蹤工具

顧名思義是利用爬蟲模擬人工查詢關鍵字排名,不同於 SC 當中得到的平均排名,這類工具提供的數據更簡單直覺,就是「使用者搜尋時的真實排名」。追蹤對企業重要的核心關鍵字,能夠給我們另一個評估 SEO 表現的依據,舉個簡單的例子:如果網站整體流量下滑,排名卻沒有明顯變動,往往不是網站出問題,而是領域的整體現象,如果不知道網站整體排名,就很容易陷入恐慌情緒。除此之外,追蹤重點關鍵字,也能夠提供我們優化特定主題時的數據依據,對於深度的 SEO 優化,是不可或缺的數據。

排名追蹤工具選擇眾多,並且時常有新的工具推出,選擇方向有幾個建議:價格低、功能直接、支援台灣區域搜尋引擎,目前我使用的是 SPYSERP 這款工具,大家也可以參考看看,就算不用這個工具,我也強烈建議大家要找國外資源,台灣自己開發的各種追蹤工具,價格實在是高得太離譜了⋯⋯

#6-4 質性量化工具

質性研究往往需要利用問卷、人工調查的方式進行,但在網站上還是有將質性概念進行量化統計的工具,這些工具主要是記錄下使用者在網站的完整行為,常會以網頁熱點圖、動態錄影、行為路徑圖的方式呈現報表,能夠幫助公司了解網頁的各元素與使用者互動的狀況,例如:Hotjar 就是常見的工具。不過這類工具價格偏高,我會更建議以免費版追蹤代表頁面或者主打頁面就可以,除非有明確的改版需求,才考慮付費版。

#6-5 對手分析工具

了解自己的品牌在市場中的競爭地位,對於行銷策略的制定非常重要,同時觀察與對手間的各項數據變化(最常見的是:對手流量狀況、整體排名狀況、外部連結狀況),也能夠多一個維度來了解企業狀況,對經營發展很有幫助。但分析對手並不像自己的網站這般容易,因為我們沒辦法在對手的網站安裝程式碼取得數據,只能通過軟體推估的方式來逼近,因此對手分析工具的選擇關鍵是數據準度。

我用過的工具中,Ahref 是最準確的工具,但他的缺點十分明顯,很貴!而其他的分析工具,在數據精準度上誤差大很多,我的建議是:如果企業不缺錢並且需要掌握對手狀況,那就直接選用 Ahref 來分析,否則不如先專注在自身網站數據上,先把企業能做好的部分發展完善在考慮這邊。

其實,每種工具都有各自的好處與限制,關鍵在於,先知道想解決什麼問題,才能挑出合適的工具,盲目蒐集數據不如花心思改善已有問題:文案品質如何?文章數量如何?商品說明是否簡潔且詳盡?網站速度狀況?……等等,這些問題根本不用蒐集數據就能知道,都做好了才考慮更複雜的做法才是合理的。

#7 結論

這篇文章的核心概念是:數據本身沒有任何意義,只有經由數據做出的決策才有!請大家務必理解這句話的涵義。

數據分析是一個學無止境的領域,在行銷界就有數據分析師這樣的職位,但說實話,對於多數中小型企業來說,這樣的服務其實意義不大,因為當網站並非做到面面俱到時,過度重視分析,只會消耗人力心力,還不如回頭解決已經知道的各項問題。

而在導入分析的過程中,請讓我不厭其煩的再說一次:數據本身沒有任何意義,只有經由數據做出的決策才有,我們需要的是藉由數據來肯定或推翻假設,只有帶有目標的分析,才有可能展現數據價值!

有想法嗎?我們很期待與你交流喔~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專欄主題

    • 數位轉型 cover
    • 數位轉型 page

    數位轉型知識手冊

    by Procrustes 作者群

    「數位轉型」並不是一個解決方案,而是一種企業經營的思維:「持續性的改善並迭代,最終才能創造高效率、高收益的企業體質!」,Procrustes 收錄各種對數位轉型有幫助的文章,讓你了解數位轉型的執行關鍵。

    • seo-guide-cover
    • seo-guide-page

    SEO 入門指南:全面掌握 SEO 基本知識

    by 賴彤兒(Tony)

    此指南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整理所有 SEO 相關知識,並以合理的結構整理,讓你能在短時間內掌握 SEO 龐大的知識體系,是你進入 SEO 領域最好的入門磚。

更多優質文章